咨客来到咨询主要的困惑是与一个朋友之间的关系问题。
咨客圈子里的一个朋友H认识半年多了。一开始对他没什么感觉,但慢慢接触下来,咨客发现对他有了很强的情绪,总是看他不顺眼,并想教育他。
H所持的观点比较极端,总是非黑即白。一些他从来没经历过的事情他都会说得很肯定,一副不容置疑的口气。但奇怪的是,只要其他兄弟们达成了一致的与他相悖的意见,他又会很快地转变自己的观点。我就觉得他完全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或者想要什么。
咨客觉得在其他兄弟们面前得到了充分的尊重,或者叫认可,但是H除外。咨客的话一般多少会对其他人产生一些影响,但是H除外。所以,有时候咨客会禁不住攻击他,但是很快又无法继续,因为他的反应完全没按照一般的逻辑来。
通过心理师的分析,咨客和其他兄弟们相处不错,纬度唯独对H有情绪。他非黑即白却又不能坚持己见,容易随波逐流,还特爱面子。但他的缺陷算不上“人神共愤”,为何咨客只“看他不顺眼,总想教育一番”呢?武志红在一本书上有说过:“每个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在关系中发生,所以都可以从关系的角度看问题。放到你的故事中来,可以说,这不是他的问题,而是你和他的关系中的问题,而你和他的关系,又通常是你内在关系的展现。”
通过苏东坡的故事,引导咨客看H不顺眼,是否因为看自己不顺眼呢?
非黑即白又不能坚持己见,随波逐流还特自尊爱面子,这像不像刚年轻时候咨客本人呢?或者,在咨客的家中,父母是不是很在乎咨客会不会讲话,会不会做事,能不能表现得懂事乃至完美呢?当咨客做不到那些要求时,会不会被挑剔和否认?
咨客以懂事自居,而将“对不懂事的恐惧”投射到了H身上,于是不仅总是看到他的不懂事,而且还总是觉得不舒服并想教育他,这其实也是咨客自己的内在斗争向外的投射。咨客几乎赢得了所有人的尊重,唯独H不尊重咨客。好像是,你内心中藏着一个逻辑——“谁懂事谁就要得到尊重”,而你现在如此懂事,并凭此赢得了所有人的尊重,但偏偏就是得不到这个不懂事H的尊重。仿佛是他颠覆了你引以为傲的逻辑,让你尤其不舒服。
不过,站在旁观的角度上看,这颗种子是你先种下的。你看他不顺眼,所以他看你也不顺眼。
著名作家房龙说,一切不宽容都源于恐惧。那么,咨客的恐惧从何而来?谁曾对你的缺陷报以苛刻的态度,并给予冷嘲热讽呢?你的懂事背后,有没有藏着很大的恐惧?当你自己不懂事时,你的亲人是否给予了宽容和体谅?如果没有,你是否能记得自己那时的受伤?
一旦咨客真正能包容自己的“不懂事”,不再抱着“非懂事不可”的教条后,内心的冲突会减轻。那时,再看着H的“不懂事”,给出的反应就不再是讽刺,而是宽容与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