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刘当初因为抑郁住院,如今已经三个月过去了,饮食、睡眠、情绪等各方面基本上都调整得差不多了,可他仍赖在医院不想出院,说自己还没有好,故意在每天的例行查房时睡大觉,像一尊卧佛,装出一副病未愈的样子,可除了查房这个时段,一切都正常,该吃饭时去吃饭,该上学时去上学,放学后回到病房,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走进郑州市心理医院每周五疑难案例研讨会来寻找一下答案。
周五的疑难案例研讨会依然由郑州市心理医院常国胜院长主持,由郑州大学心理系主任耿耀国博士负责和病人交流,参加研讨会的有郑州心理医院的全体医生、心理师、骨干护士,还有若干在河南省心理咨询师协会实习基地进修的心理咨询师们。
通过耿博士与病人的交流,我们了解到小刘今年24岁,是郑州一家大学的大四学生,两年前就读大三时起病,情绪低落,疲乏无力,兴趣减退,做事提不起来劲,生活处于极度麻木状态,经常感到坐立不安,心烦,有消极观念无消极行为,因为严重影响学习生活,办理休学,曾辗转于多家医院就诊,均诊断为抑郁症,服药后稍有改善,但没有大的改变,为了系统治疗,来郑州市心理医院住院治疗。
随着耿博士剥茧抽丝般的询问,我们还了解到,小刘出生于沿海的一个城市,父母做个体生意,很少陪伴他,两岁就上了全脱幼儿园,上学后成绩较好,五年前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我河南一所很不错的大学,开始功课尚能完成,后来就不行了,一是因为他与室友关系紧张,自己特别想和他们交朋友,可是被他们抛弃,无奈自己只好一个人在外租房住,感到孤单和寂寞;二是脑子反复想一个问题:我是对的还是错的?接下来在脑子制定一个标准,可没有过几天,又发现自己错了,这样的问题反复纠缠了他好多年,严重影响了他的学业;三是身体特别虚弱,有气无力,整天担心,觉得自己不是自己,是另外一个人,这个人是谁又不知道;四是一个人常常压抑,头痛,仿佛有一个紧箍咒紧紧地箍住,想发火,曾不止一次地用拳头砸墙;五是脑子里偶尔还有人说话,让自己做事,然后立即否定……
瞧,症状就这么丰富!小刘到底患了什么病呢?在讨论环节大家各抒己见,从大家的口中就出现了焦虑症、强迫症、阿斯伯格综合症,抑郁症伴伴精神病特征、精神分裂症、癔症等诊断,最后耿博士做了小结:
不可否认的是小刘的情绪的确出现了问题,表现出来的是焦虑,还有抑郁,假如诊断为焦虑和抑郁共病,则无法涵盖其他症状。
是不是强迫症呢?不太像,因为他反强迫的意愿不强烈,他对他的强迫行为不太在意。
是否分裂呢?离得很近,因为有精神病性症状,如脑子里有人下命令,有异己感觉,有被洞悉感,但他很协调。
是否阿斯伯格综合症呢?也不是,因为阿斯伯格综合症智商正常,只是在人际交往中才表现非常不适当,如说不该说的话,做不该做的事,他虽然有人际方面的问题,但没有这方面的问题。
是否分离障碍?虽然有一定的人格解体和现实解体现象,但分离障碍有明显的事件诱发,而他不明显。
那么小刘得的究竟是什么病呢?耿博士认为,第一,结合小刘的生活史,我们可以看出他从小被送到全脱幼儿园,正常的依赖关系没有建立起来,没有人际关系能力,这一点在大学表现尤其明显;第二,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他的情绪明显不稳定,时而抑郁,时而焦虑,而且自己不能控制;第三,他经常认为自己不是自己,有着明显的身份与自我意识问题;第四,他有明显的冲动行为,用拳头砸墙……
综上所述,他的问题应该是一个边缘型人格障碍。
常院长完全赞成耿博士的意见,并对今后的治疗提出了意见:对于人格障碍,药物治疗很难,我们只能控制其不良情绪,其他的还没有太好的办法。对于心理治疗,李丽副院长指出:心理治疗同样不容易,我们要帮助他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首先要和他建立好关系,其次是忽视症状,鼓励他向前向上,做对的事,做让他高兴的事,逐渐恢复正常的社会功能,这无疑又是一个十分艰难而漫长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