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自我觉察,更好地认识自己

2021-10-22 11:42

   尼采说“人生乃是一面镜子,我在镜子里认识自己,我要称之为头等大事,哪怕随后就离开人间”,塞万提斯说“把认识自己作为自己的任务,这是世上最困难的课程”。什么是自我?自我太过复杂,不同的心理学家从不同的侧面尝试对它进行解读: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把自我分为“主我”和“客我”,前者指我们对于自己的思考和知觉的意识,是内在的自我;后者指人们对于他们是谁以及他们是怎样的人的想法,是社会化关系的体现。
   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提出了“镜像自我”的概念。库利认为,对于每一个人来说,他人都是一面镜子,个体通过社会交往了解到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从而形成自己的自我。
   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提出个体人格是由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组成,本我是无意识的,是人动物性本能和欲望的体现;自我是个体有意识的部分,是对社会环境接触发展而来的;超我本我分化而来,是个体对社会道德、规范、习俗的内化。
   《理性动物》则更是直接的认为人不过就是动物的一种,自我包含了七个次级自我,分别负责自我保护、避免疾病、社交需求、社会地位、择偶、留住配偶、育儿。七个次级自我掌管着我个体的思维和行为,在不同情境下不同的次我影响决策的倾向,最终做出不理性、甚至匪夷所思的决策。(跟马斯洛需求理论相像 :) )
   从不同的角度,我们能看到不同的自我纠结掺杂在一起,最终形成了我们独特的个体。人类个体是复杂且难以理解的,做出的行为都有其必然的合理性。由于倾向的不同,每个个体也会必然不同的行为倾向,我们不必完全和他人一样的“正常”。《改变》书中有这样一段话:
   承认自己的“怪异”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这个世界令人难以忍受的一部分。我们总觉得小学时的自己有一份单纯的幸福,国中以后,意识到自己的怪异并努力将它藏好,看起来正常甚至有些讨人喜欢的外貌,包裹着一个自己害怕并讨厌的怪异。有一部分的我是我不喜欢的,这算不算解离呢?
   卡尔•R•罗杰斯在《个人形成论》类似的描述他的心理治疗理论,“真诚的面对和接受自己,坦诚面对和接受别人,相信他人是由自主能力的完全人”。接纳自己的一切就是在真诚的认识自己,坦诚的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这也是我想针对自我认知表达的看法。
   自我认知和自我接受是自我觉察(self-awareness)的基础,试想如果个体没有正确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接受,那么自己在不同时间点下做出当前不认可的行为就会潜意识被认为思维分裂或者做法欠妥,那么别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可能被ta解读为价值判断、评价、批评和拒绝,进而导致个人启动“自我保护”模式。为了维护自我感觉的良好,维护期望的自我形象和别人眼中的自我形象的同一性,消除冲突,很有可能会直接进入对抗模式。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个体有自我觉察能力,已经不可能由它来主导个体的行为,个体认识的同一性显然是更高层次的需求,满足此需求必然会导致情绪失控。
   自我觉察就是保持一份“注意力”在自己的行为和情绪上,就可以将无意识的现状带入意识层面。重新评估这些情况,决定摆脱遗留的不快情绪,改变自己的表现和心态。
   情绪积累效应认为潜意识情绪持续累积,最后变得足够强烈,就会进入意识层面。情绪在无意识的层面引而不发,这会对我们的感知和反应产生重大的影响。打个比方,有人一大早就被一个粗鲁的家伙惹恼了,在接下来的几个小时里都很容易生气,他对别人的无心之失大做文章,动不动就发火。他也许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一直处于易怒的状态,如果别人向他指出这一点,他会感到吃惊。尽管他觉察不到,但正是这种愤怒情绪导致了他的生硬反应。
   因此,自我觉察仿佛在你的头顶前有一个 “悬浮的注意力”,一个更加公正、理性的“你”,对自己的所思、所讲、所为做出客观评价,它是一种具有反思性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