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好好说话,别让暴力沟通成为我们的阻碍
许多父母与孩子之间存在沟通不畅的情况,有的孩子听到家长说话就反感,有的孩子不愿意和父母说话,有的父母诉说与孩子还没说几句话就发生争吵,用尖锐的言语互相伤害,让亲子关系充满了误解和伤害。
什么是暴力沟通
首先我们要明白什么是暴力沟通,任何形式的言辞、态度或行为,如果它们倾向于批评、指责、羞辱、命令、威胁,或忽视他人的感受和需求,便构成了沟通中的暴力。
以下是一些典型的暴力沟通用语:
你太懒了;
你真自私;
你才考这么点分,你看看你同学成绩多好,你怎么不跟别人学学?
你天天玩游戏,以后什么都不会就会是废物。
暴力沟通带来的创伤
我们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更好、更出色,但是在亲子关系中,情绪化的暴力沟通,真的会让一切变得更好?还是会强化亲子间的冲突?换位思考,我们愿意一直遭受他人的批评、指责与命令吗?
暴力沟通对孩子的造成的伤害是深远的,可能父母脱口而出的那句伤人的话,在孩子心中留下创伤印记,在几年、甚至几十年后回想起来依然觉得扎心。
我们常常会补救、会试图弥补:
我能不疼你吗?
我怎么不关心你呢?我为你做了那么多。
我那也只是气话。
我也是无意说的,我没想要伤害你…
但是话已出口,造成的伤害也已形成,受到攻击的人也会在内心留下当时的创伤,以至于在亲密关系里和亲子关系中产生隔阂。
非暴力沟通
非暴力沟通是引导我们理解与尊重他人的沟通技巧,那么怎样进行非暴力沟通呢?
1 观察事实
客观的描述我所看到的、听到的,不要带有自己的主观情绪,只说观察到的事实。首先我们需要留意发生的事情,不管是否喜欢对方的言语动作。我们主要观察的是对方说的以及做的是什么,并且要清楚的表达出我们观察的结果,而不是批判或者评论。
如:你怎么总是在玩游戏?这句话是一句评论,而非观察。
但如果这么说:这一周我发现你有三天从午饭之后就在玩游戏,一直玩到吃晚饭,就可以算是观察语句了
如:你的成绩很差,这句也是评论语句。
如果换成观察语句式:我发现最近的4次考试你的成绩都在70分以下。就更加客观了。
2 表达感受
说出自己的感受,感受到了什么。要注意把个人的感受和想法区分开来,表达内在的身体感觉和情感状态。
我们要表达出我们此时此刻的感受,例如害怕、气愤、开心、伤心等等。如果你不知道到底哪些词汇是你的感受,平时注意收集一些相关词汇。表达需要被满足的词汇如:兴奋、开心、高兴、愉快、满足等。表达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时的词汇如:紧张、着急、忧虑、生气、胡闹等。
如:在家里父母可能会对孩子说,我觉得你这次考的成绩太差了,这句话就不是感受吗?
那想表达感受的话父母就应该说:我很伤心,或者我不高兴。
3表达需要
说出什么原因导致这样的感受,感受的根源在于我们自身,包括我们的需要期待是什么。要让孩子明白,我们期望的什么,而不是责怪对方。
4提出请求
提出具体明确的请求,不要使用含糊的语言,要具体而清晰的去表达。在提出请求的时候越具体越好,也更能让他人接受。如果我们的意思含糊不清,别人就很难了解我们想要表达的是什么了。
父母经常会对孩子说你别老睡懒觉。从小到大的语言环境让我们慢慢的学会了这种抽象的语言,而不是提出清楚的请求。
另外如果我们希望他人更容易听取我们的请求,就要让他人感受到我们对他们的尊重。
例如:我们可以说可以麻烦你帮我开一下窗户吗?而不是窗户开一下。是不是更容易让别人接受呢?
场景:
父母回到家,看见沙发上有脏衣服,对孩子说“你太懒了,你都不知道把衣服洗洗吗,放这儿多久了都,家里没洗衣机吗?”
这句话带有个人主观情绪,对孩子是一种评判和标签化(懒惰),说话的人通常期望孩子马上把衣服清洗,或者以后都及时清理衣物,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可没有清晰表达需求的言语,带来的效果常常是另一些想法——“你不是说我懒吗?我就不去做,你看不惯你收拾。”“烦死了,天天唠唠叨叨。”“放那咋了,我又没说我不洗。”
以下是采用非暴力沟通方式的表达:
观察事实:我看到沙发上有几件脏衣服没有洗客观中立,没有指责的言语及标签化。
表达感受:看到家中不够整洁,让我感到有些烦躁,希望孩子能够理解他们的感受,而不是感到被批评。
说出需要:我希望你能及时清洗自己的脏衣服,直接并且尊重的表达,让孩子明白父母的期望。
提出请求:你可以把衣服放在洗衣机里清洗吗?清晰具体的表达,让孩子知道下一步应该做什么。
通过这样的非暴力沟通方式,父母不仅表达了他们的关切,同时也教会了孩子如何更好地理解和处理家庭中的事务,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自理能力。
非暴力沟通的爱的语言,引导我们用心倾听他人的感受和需求,清晰直接的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使沟通更加平和顺畅。
知易行难,知道和做到,中间隔着的是行动和练习,我们带领孩子共同学习非暴力沟通后,每一次沟通的成功,都是亲子关系阶梯式的进步。
在亲子间的沟通中,让我们放下评判,倾听需求,尊重差异,用非暴力沟通营造出和谐的家庭氛围与亲子关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