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该充满欢声笑语的童年时光,部分孩子却被无形的"情绪乌云"笼罩,莫名哭闹、拒绝上学、害怕社交……这些对绝大数家长来说看似"不听话"的行为,很可能隐藏着童年情绪障碍这一棘手的心理问题。
近日心理一病区收治的患者涵涵(化名),11 岁,平日里乖巧懂事,活泼开朗,成绩也十分不错。今年1月她忽然出现情绪异常,整日将自己关在房间里,常常玩手机到凌晨,并因此事多次和父母争吵。同时,她经常会因为一些小事情发脾气,偶尔会哭泣,期间家人还发现她手腕处有多处刀片划伤。多次表示自己不想再去上学了,家人反复劝说都没有效果。经过马主任的耐心问诊和评估,患者逐渐打开心扉,讲述了自己内心的困扰。原来,患者近期被同学排斥和孤立,导致她感到孤独和无助,包括父母的不理解、指责和批评,反复强调学习的重要性,使涵涵的情绪一下子爆发了。经过马主任对涵涵的全面了解,初步诊断为"儿童情绪障碍"。随后马主任和医生共同制定了一套适合涵涵的诊疗方案。
1.药物治疗联合物理治疗。药物方面使用小剂量抗焦虑、抗抑郁药物,帮助涵涵改善紧张焦虑情绪、缓解抑郁。每天的医生查房动态跟踪涵涵的病情变化,并对治疗方案进行适时调整。物理治疗包括脑电生物反馈治疗、脑电治疗,能有效的促进患者的注意力提升,认知能力的提高。
2.心理治疗,主要包括支持性心理治疗、家庭治疗及游戏治疗,由专业心理治疗师全程负责。
(1)在支持性心理治疗中,从涵涵的成长经历入手,耐心听取涵涵诉说自己的内心体验,与其共情,建立起信任关系,并对其表现出的困惑、疑虑、恐惧不安和痛苦给予充分的尊重、理解,在此基础上善于发现涵涵的闪光点,及时给予鼓励与肯定,指导其适应环境,增强克服情绪障碍的信心。
(2)家庭治疗。引导帮助涵涵父母认识到家庭中存在亲子关系的问题,指导如何关注孩子的情绪及心理健康;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式。尽量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孩子的情绪波动,避免过多的责骂和批评。同时,要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情感,倾听孩子的心声,给予关爱和支持。
(3)游戏治疗。科室每天下午的工娱疗活动、团体游戏、沙盘治疗,帮助涵涵在团体中找到自我认同感,减轻孤独感,学习与他人交往的能力,增强自信心,改善情绪状态。
经过一个月的治疗,涵涵的抑郁情绪逐渐好转,现在涵涵能够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内心需求,说出自己的感受,与父母的沟通也比之前顺畅了,有时候还会来护士站跟我们聊天分享发生的趣事,父母也能够认识到自己在亲子关系中的重要作用,表示今后一定重视孩子的心理问题,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
涵涵的故事只是生活中的一角,相信很多家庭也会遇到同样棘手的问题,只要及时发现、积极治疗,大多数孩子都能走出阴霾,重拾快乐和自信。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孩子们创造一个充满关爱和理解的环境,帮助他们健康成长。